童軍史話

 我們將摘錄下的資料與所有伙伴分享,這裡將提供許多童軍相關的小故事, 歷史典故, 具紀念意義的時空, 地點介紹, 希望從綿密的文字敘述當中共同來思索, 懷念, 創造...

白浪島

 褐海島(Brownsea Island )又稱白浪島,位在英倫西南部普勒港(PooleHarbor)中的一個小島,普勒港人口二十幾萬,在英國南部多西特區(Dorset),是英國西南部著名的商港及觀光避暑勝地,內陸丘陵起伏,麥田阡陌,一望無際,盛產小麥、水果、大豆、畜牧業等。普勒市沿著丘陵而建,商港區、商業區及高級住宅區散布。除海運外,航空、公路、鐵路均極便捷,火車距倫敦有三個小時的行車距離。

 

 白浪島面積 500英畝, 1.5英哩長 0.5英哩寬,位普勒港入口之咽喉,形勢極為險要。早在羅馬帝國入侵英倫時代,羅馬人即以該島作為基地。直到公元1142年多西特區教會(The Monks of Cerne Abbey in Dorest)首先在島上建立一個教堂。400 年後,英王亨利八世(King Henry )在島上設立砲台堡壘抵抗外來的侵略。這些教堂與砲台至今還在,保存良好。俱歐洲中古時代建築型式風味,開放供人參觀遊覽。1901年該島被查理士(Mr. Charlesvan Raalte )所購買而成為其私人財產。

 

 1907 729日,貝登堡(Lord Robert Baden-Pawell)第一次率領 20位童子軍在島上舉行為期15日的世界上首次實驗露營。這些先驅者在那小小的營帳前所點燃的熊熊爐火,成為現在以及未來自由世界成千上萬無可計數的童子軍快樂營火的曙光,也就開啟了往後自由世界波濤壯闊的童子軍活動之門扉。

 

 當時參加的20位童子軍是貝登堡選自英國著名公學(Public School ─依頓(Eton)、哈羅(Harrow)以及當地普勒港(Poole Harbor)、布恩矛斯(Bourne Mouth)的兒童。分為公牛(Bulls)、麻雀(Curlews)、烏鴉(Ravens)和野狼(Wolves)四個小隊。貝登堡的姪兒多納(Donald),好友肯尼士.馬克拉倫(Kenneth Mc Laren ─外號『男孩』、伊法瑞(Percy Everett)等人應貝登堡之請也來幫忙。當年露營的營地和貝登堡作倉庫用的小茅屋都還在,在島上最高點的山丘上立了一面石碑,以記述這件盛事。

 

 小隊長(Patrol leader 和小隊制度(Patrol system 都在這個時候建立。小隊每天有指定的工作:如技能活動(Campaigning---- 架營、拔營、炊事、遊戲等;觀測(Observation---- 追蹤、偵察等,配合島上的天然情境所設計的訓練活動,其中如逐鹿(Deer stalking)、獵鯨(Whale hunt)、尋找、追蹤都是很受喜愛的活動。夜晚圍坐帳前,營火熊熊、唱歌、跳舞、說故事、講笑話是最感興奮的時刻了。

 

 白浪島已由英國政府收歸國有,劃為保護區、觀光區及童子軍紀念營地。島的南北兩端設有二個碼頭,一個為童子軍專用登岸碼頭,一個為觀光碼頭。島上間或綠草如茵,寬廣無際,古木參天,間或蔓藤交錯,恍如置身於非洲的原始森林中。遍地野草不知名的花叢中,白兔、袋鼠、猿猴、鳥獸追逐跳躍,少年男女徜徉嬉戲或作日光浴,構成一片非常引人的仙境化外。

 

極偉園

 極偉園(Gilwell Park 曾經是世界各國童子軍服務員的訓練中心及露營地(The Scout Association's Adult Leader Training Centre and Camping Ground)每年數以千計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及服務員來這裡參觀訪問或受訓。

 

 極偉園位在倫敦附近一個叫『清福』─Chlngford 的小鎮,從倫敦利物浦火車站(Liverpool Station )搭火車約一小時可達。走進園中,但見幾棟古老木製或磚造建築物錯落在密林綠野中。在一間展覽室裡,有我國多次來此參加國際活動所拍攝的照片、贈與的紀念品及製作的手工藝品。

 

 在園中的一角有一隻水牛銅像( The Bronze Buffalo ),這是 1929 7 4日美國童軍總會送給英國童軍總會的一個禮物,以紀念 1909年一位英國不知名的童子軍善行(Good turn )。這件善行在童子軍運動史上,甚具戲劇性,頗值一述。

 

 1909年秋季的某一天,有一個美國商人鮑斯(William D.Boyce 來英國經商。當他到達倫敦時因濃霧濛濛而迷路,正在焦急困惑時來了一個小孩,上前問他:『需要我的幫忙嗎?先生』。鮑斯先生看看這個小孩子,服裝整齊,態度親切,滿臉自信的樣子,就把地址告訴了他。那個小孩子聽了之後向他行了一個禮說:『請跟我來。』說著就帶著鮑斯在濃霧中找到那個朋友的家裡。鮑斯先生拿了一些銅幣給他作為酬謝,這個小孩子笑著說:『我是一個童子軍,服務是我的本份,不受報酬的』鮑斯先生首次聽到童子軍三個字,百思不解,眼看著小孩子行了一個禮,就離開了。

 

 鮑斯先生待處理完了私事,經朋友的介紹會晤了童子軍的創始人貝登堡。貝登堡很歡迎這位鮑斯先生,就把童子軍活動的目的與理想告訴了他。他深受感動,就搜集了一些有關童子軍的資料帶回美國。他與一些熱心青少年教育和公民訓練人士的倡導呼籲,就在次年(191028日在哥倫比亞州組成了美國第一個童子軍團,童子軍的理想也就這樣傳到美國了。

 

 水牛銅像樹立在極偉園樹叢中的一塊綠茵上,銅像上寫:『用來紀念一個不知名的童子軍,因為他的善行把童子軍事業傳播到美國來。』

 

貝登堡之家(Baden-Powell House)

 位在倫敦市海德公園(Hade Park 附近,據說此處為1857 2 22日,貝登堡的出生地。隔一條街即是些非常著名的建築物:

 

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ftory Museum

 

維多利亞和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

地質博物館 Geographical Museum

 

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

 

英國皇家科學院 Royal College of Science

 

皇家藝術雕塑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s and Sculpture

 

『貝登堡之家』於1961年為伊麗莎白女王所建。

門廊上寫著 :

 『本大樓為1961 620日在伊麗莎白女王贊助下興建揭幕』

 This house was opened by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ath on the 20th, July,1961

 門前有貝登堡將軍雕像,內部分為活動中心、接待室、餐廳、儲物處、陳列展覽室等。辦公室曾經為世界童軍總部及英國童軍總會所在地,尚有住宿房間數十個。

 

為童軍奉獻的藝術家-諾曼•洛克威爾

 諾曼•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 1894-1978)我們稱他為『童軍藝術家』。美國人,出生於西1894年。1912年秋天的某一天,一個才18 歲的藝術學院的學生,混身顯露著藝術的才華,走進了美國童軍『少年生活』(Boy's Life)雜誌的辦公室找工作,這位少年就是在日後,以繪畫幫助美國童軍詮釋其精神、特質的『諾曼•洛克威爾』。他被雜誌社錄取擔任美工的工作,開始做一些插圖的編繪--從此,他就與美國童子軍結下了不解之緣,長達60餘年,直到他逝世為止。

 

 諾曼•洛克威爾可以說是童子軍活動中『視覺上的發言人』(visual spokesman),透過那些現在已成為大家所熟悉的經典名畫,將童軍的精神及理想鮮活地呈現出來。

 

 他總共為美國童軍畫了五百多幅作品,而1979版的美國童軍手冊也以他的畫作封面,該幅畫的標題為-『Come and get it 』─(標題的意義,依一般美國童軍的用法,是招呼夥伴來用餐時高喊的句子,或可意譯為--來吧!開飯囉!但純從字面來看,頗有我國『求仁而得仁』之意,好似你到童軍行列來,你一定不會空手而回,必然能滿載而歸。)

 

 1917年時,身材瘦長的洛克威爾想投效海軍,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行列,起初他被拒絕,因為體重不足,差標準有17磅。不過,有位海軍醫生特別為了他撤回了體重上的這一條規定,洛克威爾終於如願以償,加入海軍,為國效力。

 

 然而,海軍指派給他的工作則是在南卡羅萊納州的查爾斯頓基地從事鼓舞士氣的工作-替軍中報紙畫插圖,並為軍官及水手畫像。洛克威爾終其一生,深愛國家,他經常使用一些英雄、神聖的圖像,特別是美國國旗,並以這些圖像的象徵意義,將愛國的價值觀傳達給所有的童子軍。

 

 1932年所畫的『童子軍是忠誠的』,乃是為紀念華盛頓 200年誕辰,其構圖便是以華盛頓像作為背景,而童子軍的畫像則挺立在華盛頓像之前,以象徵童軍對開國偉人的崇敬。

 

 1976年所畫的『1976年的精神』,其構圖則以美國國旗為背景,數名童軍在國旗下擊鼓、吹奏樂器,以象徵童子軍對國家的忠誠。凡此,都能顯現洛克威爾深厚的愛國情操。

 

,

 從19251976年,除了其中二年例外,洛克威爾每年都畫一張童軍年曆用的圖,並交由布朗--畢奇羅(Brown Bigelow)公司出版。這些年曆畫中,每一張畫所呈現的圖像均透露出具有高度理想的童軍,以可敬的、感人的行為立身處世,不僅如此,每一張畫對於童軍制服及裝備的描繪可說精確萬分。其中:  

1918年的『日行一善』         ----童軍協助老人過街

 

1947年的『同心協力』(All Together) ----伸出援手

 

1949年的『患難之交』(Friend in Need----童軍為小狗急救

 

這幾幅畫都可以充分說明上述的繪畫主題及繪畫特色。

 

 1929年,洛克威爾的童軍年曆畫已風靡全美國,受歡迎的情形延續了很多年。

 

 曾經有人問洛克威爾,他的繪畫主題會不會有耗竭的時候,他回答道:『童子軍總是能設計出一些新的活動來,否則布朗----畢奇羅公司一定會焦急萬分』。雖然,看起來童軍繪畫的主題好似有限,而洛克威爾這位童軍藝術家總能夠以新穎的方式表達童軍活動的特長,例如:1968年的『童軍活動就是走向戶外的活動』(Scouting is Outing: 他完全地掌握住了一個童軍團正要出發去露營時,所呈現出來的那股興奮的氣氛,也充分了表達了童軍活動的魅力。

 

1946年的『導引之手』(A Guiding Hand: 描繪了童子軍專注地教導幼童軍打繩結的情形,亦表現了童軍友愛、溫馨的特質。  

1939年,在洛克威爾為童軍作畫,超過了25年時,他受頒美國童軍銀牛獎章(the Silver Buffallo),頒獎地點是紐約的華道府.亞斯多利亞(Waldorf -Astoria),觀禮人達三千餘人,場面極為感人。

 

 1960年代,洛克威爾的童軍畫不再限於美國童軍活動,他將他的作畫主題擴及少數民族的童軍及外國的童軍。

 

最著名的例子是1963年及1967年的童軍年曆畫,其主題分別是:

 

『世界好景』(A Good Sign All Over the World

 

『突破障礙,邁向自由』(Breakthrough for Freedom

 

這兩幅畫都表現了世界各國童軍歡樂地團結在一起的景象。

 

 『世界好景』描繪了兩名蘇格蘭童軍與一名美國童軍載歌載舞的模樣,旁邊還有一名印尼童軍及一名印度童軍加入助興,該畫的背景是一個地球及三指記號,充分地象徵童軍精神瀰漫全球。

 

  『突破障礙,邁向自由』繪出世界各國童軍手連手共同為創造自由和平世界的決心,意味極其深長。

 

 童軍服務員是童軍活動的重要支柱,洛克威爾因而也將童軍服務員奉獻努力的成就及感人精神刻劃出來。

 

1918年的『童軍團長的忠言』(Straight Talk by Scoutmaster

 

1956年的『童軍團長』(The Scoutmaster

 

 這二幅畫是很好的例子;1956年的『童軍團長』尤為大家所喜愛----在靜夜星空下,童軍們都睡了,童軍團長猶守在火堆旁,若有所思的樣子,最能表達童軍團長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的崇高意味。雖然,這兩幅畫在取材上是那麼平凡,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有營火及野外露營那麼回事。但洛克威爾卻能以其精妙的筆觸,烘托出童軍誠懇而靜謐的氣氛。

 

 洛克威爾曾說經:『美國人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瑣事,對我來說,就是藝術上的豊碩的題材。男孩子在空地上撲打蒼蠅,女孩子們在房前台階上玩撲克牌,老人在黃昏裡漫步回家--這一些景象都能撩起我的情感。』

 

 洛克威爾的童軍畫幾乎詮釋了廿世紀中葉美國童軍的風貌,也透露了美國的精神。他的一生幾乎與美國童軍歷史相隨,其生活的年代可說是美國這個國家及美國童軍運動快速且大幅成長的時期--這時期,正如洛克威爾的看法:『整個美國充滿了自信,我很高興能描繪出她的景象。』這位偉大的童軍藝術家最後以84歲的高齡,於1978年與世長辭,留給童軍界永恆的懷念。

 

             以上資料摘錄自中國童子軍總會社區發展委員會